1.科索沃是哪里的

2.科索沃战争的时间原因结果是什么?

3.介绍一下“南斯拉夫”。

4.科索沃战争中,俄军抢占贝尔格莱德机场是怎么回事?

5.国外评选出10个丑得哭的建筑,反而吸引了大批游客

6.科索沃人口和面积是多少?

普里什蒂纳游记攻略,普里斯提纳

俄军在科索沃战争期间抢占的不是贝尔格莱德机场而是科索沃机场。

1999年6月,北约军队正沉浸在南联盟同意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并开始撤军的喜悦中。此时的北约部队,早已得意洋洋地做好了占领南联盟地面设施的准备,而位于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的斯利季奇机场,更是北约部队的一大重要目标。

6月10日深夜,根据俄军总参谋部的命令,在波黑图兹拉执行维和任务的近卫空降第76师1个加强连约200名官兵,由扎瓦尔津中将率领,分乘15辆装甲车、30辆卡车及5辆乌阿斯牌汽车,带着5天的给养,从波黑向南斯拉夫出发。

一个小时后,带着KFOR(科索沃维和部队)标志的车队就越过边界,进入南联盟腹地。凌晨4时30分,加强连穿过贝尔格莱德南下,继续向普里什蒂纳开进。他们经过7个半小时的500公里急行军,于破晓时分抵达斯利季奇机场附近。

直到当日下午,北约才对俄军空降兵这一行动作出反应。下午3时左右,英军弗里尔空降旅的先头部队才到达机场。在这里,120多名英军士兵同200名俄军空降兵相持不下,他们被拒绝进入机场。

经过3个小时的艰难谈判后,俄军同意让出机场南部一小块地区由英军接管,机场的大部分战略地带仍由俄军控制。机场的争夺战以俄军全面胜出告终。?

扩展资料

科索沃战争结果:

北约19个国家中有13个国家直接参加了对南联盟的空中打击,付出了约130亿美元的高额战费,总共派遣飞机1000多架,舰艇40多艘,飞机共出动32000架次,投弹13000吨,使用了大量杀伤性能极强的新式武器,

连续78天的轰炸造成南联盟1800多名平民丧生,6000多人受伤,近百万人沦为难民。20多家医院被毁,300多所学校遭破坏,还有50多座桥梁、12条铁路、5个民用机场被炸毁,39%的广播电视传播线路瘫痪,大批工厂、发电厂被毁,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多亿美元。

战略格局:

科索沃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进程面临挑战,但向多极过渡的大趋势并未逆转;大国力量对比严重失衡,但美国恃强独霸仍力不从心 ;联合国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但联合国仍是当今世界不可或缺的国际安全机制组织;

国际法准则受到美国“新干涉主义”的严重践踏,但认同“人权高于主权”的国家不多;世界和平遇到新严峻挑战,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潮流 。

百度百科-科索沃战争

科索沃是哪里的

塞尔维亚机场名字为贝尔格莱德尼古拉·特斯拉机场。

贝尔格莱德尼古拉·特斯拉机场(Belgrade Nikola Tesla Airport)是位于塞尔维亚共和国首都贝尔格莱德市以西18公里处的一个国际机场,原名为贝尔格莱德机场(Belgrade Airport),后来为纪念塞尔维亚出生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该机场于2006年改为现名。

历史沿革

1999年6月12日至26日,北约与俄罗斯科索沃部队之间发生了短暂但紧张的对峙,俄罗斯军队占领了该机场。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黑)地区部署了200名俄罗斯军队,然后进入科索沃,占领了科索沃自治省省会普里斯蒂纳的机场。

停机坪和客运码头在2002年和2009年重新装修和扩建。2006年6月,普里什蒂纳国际机场被机场委员会国际机场(ACI)评为2006年度最佳机场。在机场发展、运营、设施、安全与安全以及客户服务等一系列学科中,胜出的机场被选为卓越和成就。

2008年11月12日,普里什蒂纳国际机场在其历史上首次迎来了第100万名乘客(不包括军队)。在机场举行了一个特别的仪式,第100万名乘客收到了一张免费往返机票,且目的地是机场。

科索沃战争的时间原因结果是什么?

科索沃是塞尔维亚的一个自治省。1999年6月科索沃战争结束后,科索沃由联合国托管。2008年2月,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获得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承认,但是塞尔维亚始终坚持其对科索沃拥有主权。

科索沃位于巴尔干半岛内陆,面积只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180多万,整个体量只有我国一个地级市大小。在南斯拉夫时期,科索沃是南斯拉夫的一个自治省,主要是阿尔巴尼亚人居住。

扩展资料:

科索沃问题

在东欧剧变后,南斯拉夫解体,但是此地一直不能太平,尤其是科索沃问题,其一直寻求脱离塞尔维亚统治。而且斗争了几十年,最后还引发了西方干涉,轰动世界的科索沃战争,最后科索沃在西方帮助下,2008宣布独立。

从本质来看,虽然科索沃土地小,人口少,微不足道。但是科索沃这片土地,却被誉为塞尔维亚人的发源之地,也就是祖宗之地,相当于我国的河南,地位非常重要。而且在古代科索沃地区,主要是塞尔维亚人,只是后来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尔巴尼亚人进入。

而苏联解体后,南斯拉夫解体,科索沃也想独立,而且因为科索沃地区阿尔巴尼亚人的贫困,使得在这里的塞尔维亚人都搬迁出去,此时阿尔巴尼亚人占比达到了80%以上。而塞尔维亚自然不会放弃这块祖宗之地,于是强力的镇压,并且开始有组织的向科索沃移民,以改变这里的民族结构。

到了1998年的时候,这里的塞尔维亚人增长到30%,这引起了科索沃阿尔巴尼亚人的不满,于是冲突再起,阿尔巴尼击军不断发生。

于是在1998年3月,塞尔维亚军队进入科索沃,进行大规模的平叛。但是因为手段的问题,使得在短时间内,科索沃20多万的阿尔巴尼亚穆斯林成为难民,造成了欧洲的难民危机。

而且西方指责塞尔维亚这是在搞民族清洗,企图夺回科索沃。于是打着人道主义的旗号,带领北约,绕过联合国,发动了科索沃战争。将科索沃接管,直到2008年,在西方支持下科索沃独立,并于108个国家建交,这就是科索沃战争的本质和过程。

其实就是民族和宗教矛盾,阿尔巴尼亚人认为科索沃是他们的家园,而塞尔维亚认为这是他们的地盘是祖宗之地。

百度百科-科索沃

介绍一下“南斯拉夫”。

科索沃战争(1999年3月24日—6月20日)

1999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绕过联合国,打着“维护人权”的旗号,对主权国家南斯拉夫人民、巴尔干地区的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1999年3月24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解决科索沃问题的“最后外交努力”失败为借口,进行代号为“联盟力量”的作战行动,出动大规模海空军力量,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进行了军事打击,使持续了一个时期以来的危机转化成了公开的战争行动。科索沃战争,开创了自二战以来一个军事集团公开武装干涉一个主权国家的先例。

最为严重的是,美国于5月8日悍然轰炸中国驻南大使馆,造成3名中国记者死亡,多人受伤,馆舍严重被毁。这种无法理解暴行,充分暴露出美国人霸权心态和强盗行径,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一切爱好和平人民的感情。国际社会对此反应强烈,但美国人至今仍百般遮掩,蒙骗世人。?

1999年6月20日,南联盟军队被迫撤出科索沃地区,北约随即宣布停止对南联盟的空袭行动。以美国为首北约对南联盟的战争行动持续了78天,9月16日,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克拉克在布鲁塞尔公布了一项关于科索沃空袭效果的评估报告,承认空袭期间公布的一些数字不够准确。克拉克说,北约的科索沃空袭评估小组通过调查得出结论,在长达78天的空袭行动中,北约战机在科索沃击中了南联盟军队约三分之一的武器和车辆,其中包括93辆坦克、153辆装甲车、339辆军用车辆、389门大炮和迫击炮。同时,78天的空袭,造成6000平民伤亡,50多座桥梁被毁,公路、铁路、机场、电站损失殆尽,损失达2000亿美元,百万人颠沛流离。?

1999年6月10日,根据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1244号决议,科索沃国际部队由北约成员国和非北约成员国组成。除了北约成员国之外,俄罗斯、乌克兰、奥地利、芬兰、瑞典、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和马其顿等12个国家也表示派兵参加科索沃国际部队。这样科索沃国际部队总数达到6万人,其中德国派出8000人,是二战后德国第一次在国外部署的军队。英国军队主要部署在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地区,负责组建国际部队指挥部。

科索沃战争内幕

华盛顿邮报连日来刊登报道,披露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对南联盟战争的一系列内幕:

1999年5月27日凌晨3点,一行车队风驰电掣般地从科隆机场直奔波恩市内的布里斯托尔大饭店,沿途经过的高速公路和市内街道全被封锁。美国防部长科恩秘密抵达波恩。

当时,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队对南联盟的狂轰滥炸已经持续了9个星期,而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还不准备退让。科恩此行是来与北约盟国讨论发动地面入侵的可能性。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国防部长都被召来了。经过6个半小时的辩论,五个部长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他们的政府必须决定是否需要集结地面部队,而且必须在几天内作出这一选择。

尽管从空战开始的那一天起,克林顿总统就公开排除了北约打地面战的可能性,但北约对科索沃进行地面入侵的准备工作一直在进行,其进度远远超过公开透露的情况。北约一方面通过“科解”调查南联盟的国防情况,另一方面,派出工程兵部队加紧加固一条主要道路,以供装甲部队展开攻击时使用。各盟国政府也在考虑自己该派多少兵力参加地面入侵。

整个战争期间,尽管美国中央情报局一直否认它与“科解”的关系,但它实际上一直与其密切合作,搜集南联盟在科索沃的军队部署情况。五月底,“科解”武装在北约支持和空中配合下发动了一次强大攻势。北约的军事指挥人员现在认为,那次攻势可能是米洛舍维奇总统和他的将军们突然妥协的重要原因,他们以为那是北约发动地面入侵的前奏。

入侵计划

3月24日,即科索沃战争的第一天,克林顿总统在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中说:“我不打算派我们的军队去科索沃打仗。”但4月中旬,在纪念北约50周年的高峰会召开前夕,尽管五角大楼对发动一场地面进攻仍缺乏兴趣,但担任北约总司令的美国将军克拉克还是把在比利时蒙斯北约总部的英国军官召集在一起,听取他们对各种地面战争选择方案的意见。会后,克林顿决定,如果空中轰炸失败,地面入侵成为赢得战争的唯一出路,那么他将派出军队参战。

在蒙斯,克拉克的军事参谋对他说,要想使塞尔维亚人撤离科索沃,就不得不使用地面部队,为此,必须尽快部署美军和盟国的军队,因为入侵时间必须定在冬季到来之前。

在4月24日北约50周年高峰会开幕前夕,克林顿要英国首相布莱尔不要再公开谈论地面入侵的事,以免在盟军国内造成问题,并使俄国人不愿意再为外交解决问题而努力。作为回报,克林顿同意将北约原来的应急计划升级。

于是,北约蒙斯总部的几十名军官和美军驻德国海德堡欧洲总部的60名军事人员开始联手制定绝密的入侵方案。到了5月中旬,克拉克已经有了地面入侵的预选方案,计划动用17.5万人的兵力,经过阿尔巴尼亚的一条公路,从南部对南联盟发起全面攻势,白宫称之为“魏斯计划”,而它在北约的作战图上则被标为“亚B”(B-Minus)方案。

克拉克在5月份曾回到华盛顿,希望白宫在6月1日前批准地面入侵计划,9月1日前完成部署。但白宫希望把作决定的时间尽可能推迟,只盼能有好天气,仍以空中轰炸取得最后胜利为上策。伯杰让克拉克把作最后决定的截止时间至少推迟10天。

与此同时,克拉克命令美国、德国和意大利的工兵部队抓紧时间加固道路,使其足可承受重型坦克和大炮通过;命令德国和英国部队准备好舟桥和其他装备,以便利用水路运输北约装甲部队。5月19日,在五角大楼严加戒备的会议室里,克拉克向参谋长联席会议简报他的“亚B”计划,但反应冷淡,与会者对其可行性持怀疑态度。会后,国防部长科恩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谢尔顿向克林顿汇报了他们对该计划的看法,并重申他们不愿意派出地面部队。谢尔顿不愿意发动一场大规模地面战争,认为空中打击能起作用。

克林顿的国家安全班子对地面入侵计划要比五角大楼的指挥官们更有兴趣。他们甚至要求五角大楼考虑从几个方向——东从保加利亚,西从波斯尼亚,甚至北从匈牙利——同时向南联盟发动地面进攻更为合适。

5月27日在德国国防部举行的秘密会议从上午10点持续到下午4点半,国防部长们在是否要发动地面入侵的问题上展开了激烈辩论。英国国防部长罗伯逊力主北约立即准备向南联盟派出地面部队,并承诺派出5万名英国官兵参战。英国是地面入侵的主要推动者,在每个关口上都是英国在那里游说美国官员。就在这次秘密会议前的5月23日,布莱尔已打电话说服克林顿同意让北约秘书长制定详细的地面行动计划。英国官员非常清楚克拉克与科恩的关系正在恶化,因为科恩强烈反对地面入侵,认为坚持空中打击要比地面进攻安全得多。英国人把布莱尔与克林顿的电话记录塞给克拉克,以防美国国防部不向克拉克通报克—布之间达成的默契。

德国和意大利对地面入侵持保留意见,法国没有断然反对入侵,但认为冬季以前来不及作好发动攻势的准备。会议结束时,部长们一致同意,北约输不起这场战争,五国政府需要在一周内就是否出动地面部队一事作出决定。

中央情报局在行动

与此同时,在阿尔巴尼亚边境城市库克斯的一个秘密行动中心,美国和欧洲的特种兵部队正在讨论如何将“科解”武装转变为一支轻型步兵队伍,“到敌人的后方去炸毁桥梁”。实际上,自4月底之后,中央情报局和北约一直在与“科解”密切合作,它设在地拉那的情报站和驻库克斯与都拉斯的24支美军特种兵部队都利用“科解”武装人员搜集南联盟部队的部署情报。但美方不想公开他们与“科解”的这种关系,因为有证据表明,“科解”武装分子也从事暴行和毒品走私。1998年2月,克林顿派往巴尔干的特使把“科解”定性为“恐怖分子”。为掩人耳目,美军利用阿尔巴尼亚第二军作为中介。“科解”代表每天都在阿尔巴尼亚国防部与阿军官会面,而每次都有一名中情局官员和一名阿帕契攻击直升机组的军官在场。战前曾以联合国观察员身分进驻科索沃进行核查、后被迫撤离的美国军官也与“科解”组织的***保持密切联系。

5月26日,在阿尔巴尼亚军队的炮火支援下,“科解”武装向南联盟军队发动攻势,但在随后的三天里惨遭失败,250名精兵被700名南联盟士兵困在帕斯特里克山上。克拉克在一次电视会议上说:“我不会让塞尔维亚人占领那座山。如果我们不能帮助“科解”守住那座山,将来美国人会为此流血。”

6月7日,美国出动了两架B-52轰炸机进行救援,飞机上所有炸弹都丢到了由两个营的南联盟军队防守的阵地上。北约认为,这次轰炸杀死了数百名南联盟士兵,可能会成为北约取胜的转折点。但战争结束后,他们并没有在该地发现大规模死亡的迹象。更令北约指挥官吃惊的是,仍然有那么多南联盟军队从科索沃撤出。他们的结论是:南联盟的第三军仍然能够在科索沃坚持数周,甚至数月。但克拉克后来在华盛顿一家智库发表演讲时说,B-52对帕斯特里克山的轰炸使米洛舍维奇以为北约将对南联盟发动地面入侵了,这是他同意撤军的转折点。

不管米洛舍维奇当时是不是这么想的,反正当南联盟准备撤军时,克林顿的确是在认真考虑地面进攻方案了。6月2日中午,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伯杰在会见几位主张地面入侵的外交政策专家时讲了四点:第一点是“必须赢得这场战争”;第四点是“任何方案都可考虑”。当有人问“总统是否支持派出地面部队”时,伯杰回答说:回想一下我说的第一点。这等于是说,如果地面入侵能够赢得战争,政府就准备干。伯杰的话让专家们大吃一惊。那天下午,克林顿的助手们制定了几个选择方案,其中包括:在科索沃境内分割出几个“安全区”;武装“科解”,或经过阿尔巴尼亚、波斯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对南联盟发动全面入侵。第二天早上6点半,白宫情况室得到报告,米洛舍维奇让步了,同意接受北约的和平协议。但白宫担心其中有问题,当天下午,克林顿仍与参谋长联席会议成员讨论出兵科索沃的事。

6月7日晚上,B—52轰炸机又对帕斯特里克山区进行了轰炸。第二天北约与俄国就联合国和平草案达成一致。又过了两天,米洛舍维奇在协议上签了字,允许5万名北约官兵入侵科索沃,不过“入侵”两字被换成了“维和”。

恐怖威慑

这场战争的谎话之一是,北约19个成员国的***通过一个委员会指挥对南联盟的轰炸,但盟国的将军们和政治领袖们心里明白,重要的决策——例如是否轰炸居住着大量平民的建筑物——只是由美英法三国***作出,而法国通常都会在讨论时表现出犹豫。

每当北约的炸弹炸死了科索沃难民或塞尔维亚老百姓时,国际社会立即作出强烈反应,民众对轰炸的支持率下降。所以美英法***在批准轰炸目标之前,不得不权衡轰炸后的震慑效果和可能招致的舆论反对。这几位***事前都知道可能造成的平民伤亡,但他们为了摧垮米洛舍维奇的意志,就既要给塞尔维亚人造成痛苦,又避免造成太多平民的伤亡。用白宫发言人洛克哈特的话来说,“要让贝尔格莱德陷入黑暗”,但要小心行事。

4月3日,当希拉克总统看到南联盟内政部大楼陷入一片火海时,他才意识到,空袭进行了11天后,已经远远超出了原定的目标。他要求与克林顿紧急通话,讨论北约司令克拉克执行的战略。当时正值复活节,希拉克所在的那个中世纪城堡里没有保密电话。白宫立即命令在德国的美军欧洲司令部派出一支通讯小组,为希拉克接通了保密性最强的Stu—3电话线。希拉克在电话中说,他想与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一样,对有关战争的所有重大决定有发言权。克林顿说,轰炸目标的批准程序已经太慢了。他同意将法国人包括进来,并提议对三人中每个人都有权否决的重大轰炸行动先列出一张单子来。希拉克要求对黑山共和国的任何轰炸都经过他的审核。布莱尔要求对所有从英国本土起飞的B-52轰炸机攻击的目标都拥有否决权。三位***都要求对造成重大伤亡或对平民百姓生活造成重大影响的轰炸目标——如电网、电话系统、以及贝尔格莱德市区的

建筑物——拥有否决权。

法国参谋长和其他欧洲国家官员仍然不断地就轰炸行动打电话询问北约司令克拉克,使他每天有一半的时间要花在与盟国军政官员的电话交谈上。为此,华盛顿成立了一个“管理委员会”来缓和各方在军事行动上的不同意见。该委员会的核心人物是所谓的五人小组: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和英、法、德、意四国的外交部长。他们几乎每天都举行五方电话会议,以维护团结。意大利外长常常对轰炸不断升级表示担忧,奥尔布赖特便先给德国和英国外长去电话,让他们做意大利外长的工作。有时,甚至连英国也会对确定的轰炸目标表示犹豫,比如在选定贝尔格莱德的供电网作为轰炸目标时,英外长库克认为那样会对一些大医院造成影响。但奥尔布赖特最后还是把他说服了。

4月中旬,北约司令官克拉克认为南联盟部队把直升机和战斗机隐藏到黑山共和国的波德戈里察机场的掩体里,并利用那里的雷达跟踪北约战机的行踪,于是要下令摧毁该机场。法国一开始不同意,克拉克将军和奥尔布赖特、伯杰、科恩和谢尔顿倾巢出动,分别给他们的法国同行打电话进行劝说。法国终于顶不住而同意了他们的计划。

在克林顿的主导下,尽管英国力主的地面入侵没有被北约***采纳,但他们却一致同意采取另外两个重大步骤:对米洛舍维奇个人及其亲朋好友的财产进行轰炸;不仅要轰炸电视广播大楼,还要轰炸交通、水、电系统,以给大量平民的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实施战争恐怖威慑。

4月底,在美国战机向贝尔格莱德的社会党总部大楼发射导弹之前,负责制订轰炸计划的北约人员在一份交给美国总统克林顿、英国首相布莱尔和法国总统希拉克的文件中详细说明了这次轰炸所包含的风险。文件在总部大楼的照片旁边注明:“伴随的损失是:会造成50至100名政府和党部职员死亡;炸弹的冲击波会造成250名左右的百姓死亡。”华盛顿和伦敦的官员们很快批准了这一轰炸计划。法国却有些勉强,提到党部大楼里还有南联盟的电视台和广播电台。

美国人在战争开始的第一周就想炸毁南联盟的电力系统,但遭到法国的反对。为打破僵局,两国的军事***曾就如何造成电力系统瘫痪一事交换了意见。美国提议炸毁电力输送线,其修复工作需要数天甚至数周时间,但法国认为此方案不能接受。美国又提出使用一种绝密武器CBU-94,该武器只会使电力中断数小时。谢尔顿还向他的法国同行展示这种武器的有效性。但法国仍然犹豫。美国人急了,叫法国人拿出别的办法来。结果法国人只好接受美国的意见。5月3日深夜,美国人下令轰炸南联盟的电力网和变电站等相关目标,摧毁了南联盟70%的电力供应设施。3周之后,法国又同意对南联盟的电力系统进行更加严酷的轰炸,并使自来水供应中断。法国人唯一没有同意轰炸的是一座桥梁,因为塞尔维亚人在桥上筑起了人墙。美国人知道劝也没用,才放弃了。

4月中旬之后的一个月里,误炸平民的消息几乎天天都有:对阿莱克西纳茨城的轰炸造成17名平民死亡;一列客运火车在过桥时被炸成两段;十多名难民在旅途中被炸死;20多人被美国的激光制导炸弹炸死;一辆公共汽车在过桥时被北约轰炸机击中,47名乘客葬身火海。

5月7日,先是一连串的炸弹和一枚导弹击中尼什市的一个市场和一所医院,造成5人死亡,接着就是震惊世界的美国B-52轰炸机用五枚导弹炸毁了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三名中国记者身亡,20多名使馆人员受伤。中国大使馆这个轰炸目标是中央情报局负责确定的。更微妙的是,在北约轰炸南联盟的近千个目标中,只有这个目标是由中央情报局选定的。第二天,大量嘲弄性的传真件摆在了克拉克的办公桌上,许多传真件上写着:“亲爱的克拉克先生,我们已经搬家,新地址是……”

北约在开始对南联盟轰炸时只拟定了169个目标,但空袭中实际的轰炸目标至少在976个以上。轰炸目标主要是由美国的情报综合分析中心提出。他们将来自各方面的情报汇总分析,然后通过加密的“西普灵计算机网络”(Siprinet)将轰炸目标传给美军驻欧洲总部的目标选定人员,同时也传给美军在意大利的几个确定目标的指挥部。目标选定后,有关人员还要根据最新情报进行核查,包括卫星图像、人力情报、电子截听的电话谈话等,以确定该目标在轰炸前仍被用于军事目的。对那些会造成20名以上平民死亡的轰炸目标,有关人员还要进一步确定每枚导弹的“目标点”,攻击角度,使用何种武器等等。然后,这些经过多次审核的轰炸计划再交到白宫、英国首相办公室和法国总统府作最后批准。

战略之争

科索沃战争进行的同时,究竟如何打这场战争,克拉克与他的空军司令肖特的看法也有严重分歧。克拉克坚持要空军追打科索沃境内的南联盟坦克大炮。肖特认为这样打没用,正确的打法应该是一举摧毁南联盟的“战略”目标,如南联盟中央各总部的大楼和电厂。他认为,对手就如同一条蛇,炸毁贝尔格莱德就剁掉了蛇头,而轰炸科索沃境内零星的坦克和小股部队只不过是斩了蛇尾。他把自己的战略思想譬喻为“摘取王冠上的宝石”。

直到对南联盟78天的空袭结束后,对于究竟应该如何打这场战争,什么才是最好的战略等等问题仍没有定论,直到现在也还在争论之中。

其实,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早在1998年6月就开始策划对南联盟的空袭了。到开战的那天晚上,已经设计了40个版本的空战方案。但北约最后决定将空战分三步进行。

第一阶段:打击防空和指挥掩体;第二阶段:将轰炸延伸到南联盟北纬44度以南的基础设施,刚好到贝尔格莱德的南边;第三阶段:轰炸贝尔格莱德。

美国及北约盟国没有制定长期作战方案,因为克林顿政府和克拉克担心,如果要北约的19个盟国考虑长期作战,他们根本就不会同意开战了。

3月24日轰炸开始的当晚,肖特中将坐在北约在意大利维琴察空军基地的空军联合行动中心,墙上的那幅大电子地图上,黄、绿、红信号闪烁不止。他在等待向南联盟发射第一批导弹。肖特曾在越南战场上执行过276次轰炸任务,率领B-15战斗机群在波斯湾战争中多次进行轰炸。他对这场空袭的战略思想是:轰炸南联盟在科索沃的第三军是浪费时间和财力,因为第三军的人员伤亡根本不会影响米洛舍维奇及其领导层的士气。他极力主张第一批导弹就应炸掉南联盟的电厂和政府各部门的办公大楼。1991年对伊拉克的战争就是这样开始的。在他看来,这是空战的理论基础,要对军事性强、经济价值高或对心理影响大的目标进行轰炸,使其成为敌方意志崩溃的一个手段。但当天晚上确定的轰炸目标只有53个,且大多是防空与雷达阵地,目的只是为北约飞行员在执行轰炸任务时能有一个安全的空中环境。

其实,克拉克对初期的空袭规模能否达到预期目的也持怀疑态度。但在当了一年北约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后,他知道目前的方案已经是能获得盟国共同批准的规模最大、最好的方案了。他还认为战争有40%的机会在三天内取胜。在他看来,米洛舍维奇只不过想找个借口撤出科索沃而已。

但在开战后的第二天,克拉克就敦促盟国和华盛顿对这场他们认为是非常短暂的冲突重新进行评估。私下里,他已开始谈论需要作最坏的打算,即准备打一场地面战争。他还要求北约秘书长索拉那允许他越过轰炸计划的第二阶段,直接执行第三阶段轰炸方案。他的要求使得一些北约盟国不安。他们觉得,战争一打响,克拉克即改变了战略,大大扩大了轰炸的地理范围和目标类型。

克拉克拒绝接受一些北约盟国的政治领袖——尤其是希腊和意大利***——提出的停止轰炸的建议,他对盟国的胆小感到恼火。这位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的西点军校毕业生,曾获罗兹奖学金去牛津大学深造,既学习了政治哲学,又学习了陆军军事战略和战术。还曾参加越战,在执行侦察任务时四次负伤。军人生涯不仅使他荣获紫心奖章,也使他懂得公众的认同对战争的胜利至关重要。他在战争初期没有接受肖特的建议并不表明他不赞成肖特的意见,因为他后来竭力促成的轰炸目标远远超出了肖特的建议。

他在政治上的精明起了作用。3月28日,克拉克专程到北约秘书长索拉那在布鲁塞尔的家中拜访。这位将军给秘书长上了一堂军事知识课,向他解释了不同类型的炸弹的杀伤力范围;谈到选准轰炸的“目标点”——如建筑物上的大梁、关键的石块等——能使整座建筑内向倒塌;北约的规划人员能计算出被炸飞的玻璃能飞多远,并能测出飞出的玻璃是会擦伤人的皮肤,还是会钻进皮肤里去;如果他们改变弹头或冲击的角度,就能确定建筑物会被炸飞一堵还是三堵墙。克拉克希望索拉那明白这些道理,希望他能批准对两个特定目标的轰炸:一个是南联盟内政部那座石头造的7层大楼,另一个是南联盟的特警总部大楼。尽管这两座大楼数天前已经搬空了,但在空袭初期轰炸这两个目标,可以对南联盟军民的心理造成影响。3月30日,北大西洋委员会对克拉克提出的上述两个目标进行辩论,未达成一致,于是便让索拉那代表委员会全权处理此事。两天后,索拉那就批准了克拉克的要求。

9月中旬,克拉克终于公布了轰炸给南联盟军队造成的损失:击毁坦克93辆,装甲运兵车153辆,军用车辆339辆,大炮和迫击炮389台。也就是说,北约进行的78天的轰炸,使南联盟在科索沃的军力损失了三分之一。这位将军没好意思把炸毁的大量民用设施也列为辉煌战果。据南联盟报告,北约的空袭炸毁了24座桥梁,12个火车站,36个工厂,7个机场,16个燃料站和库房,17个电视发射塔和许多电力设施,使南联盟的经济一下子倒退了几十年。

科索沃战争中,俄军抢占贝尔格莱德机场是怎么回事?

1.原南斯拉夫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63年-1992年),历史上的国名,位于巴尔干半岛,1992年解体,分别成立了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后改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现解体为塞尔维亚共和国和黑山共和国)、克罗地亚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马其顿共和国和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共和国。

1945年,南斯拉夫从纳粹德国手中获得解放,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铁托任主席。二战后,南实行了国有化和土地改革,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由于南斯拉夫和苏联一向关系不和,加上铁托不甘受制于苏联,1948年,南和苏联关系破裂,南斯拉夫***被开除出苏联领导的***情报局。1949年,情报局公开斥责南斯拉夫“已完全蜕化为法西斯主义并投人了世界帝国主义阵营”。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掌握苏联政权后,南苏关系开始改善,并恢复外交关系。以后,南苏关系一直在处于低度水平,南也并没有加入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国际经济组织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军事组织华沙条约组织。1963年南修改宪法,改国号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前南奉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铁托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者。他反对大国垄断国际事务,反对战争,维护和平,为南斯拉夫赢得了国际尊重。1974年,再次修改宪法,宣布实行“联合劳动”和“代表团制议会”,1980年,铁托逝世后,联邦实行集体领导,各共和国日趋松散,民族矛盾加剧。1991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和马其顿四个共和国相继宣布独立。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议会通过新宪法,宣布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联合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正式解体。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行政区划: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萨拉热窝;

克罗地亚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萨格勒布;

马其顿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斯科普里;

黑山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铁托格勒,现改名为波德戈里查;

塞尔维亚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贝尔格莱德,包括两个社会主义自治省:

5a. 科索沃社会主义自治省,首府普里什蒂纳;

5b. 伏伊伏丁那社会主义自治省,首府诺维萨德;

斯洛文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首都卢布尔雅那。

在1990年前苏联解体之后,各民族开始各自争取自治和独立。及至2003年改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之后,南斯拉夫作为国名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南斯拉夫简史

所谓南斯拉夫,也就是南部斯拉夫民族的意思。斯拉夫民族最早起源于今天的俄罗斯和乌克兰等东欧地区。公元五至六世纪,部分斯拉夫人开始迁徙到今天的巴尔干半岛,成为今天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黑山、马其顿等斯拉夫民族的祖先。到公元九世纪开始形成一些斯拉夫民族国家,如克罗地亚、塞尔维亚等。南部斯拉夫各民族受拜占庭文化影响较大,除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外,大都信奉东正教。

梦想成真 第一南斯拉夫

1398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在今天的科索沃地区打败塞尔维亚军队,从而开始了长达500年的对巴尔干地区的统治。1878年,在经过长期反抗斗争后,塞尔维亚、黑山获得了独立。而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则处于当时的奥匈帝国统治下。1912和1913年两次巴尔干战争使马其顿摆脱了土耳其的铁蹄。巴尔干开始产生了将南部斯拉夫民族统一起来的愿望,尤其是已经获得独立的塞尔维亚更是把以自己为核心建立一个统一的南斯拉夫国家作为基本国策。

一战中,塞尔维亚站在协约国一方。战争结束后,奥匈帝国的崩溃,使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有了自决的机会;以法国为代表的协约国也主张在巴尔干建立一个强大的南斯拉夫国家以对德形成牵制。这样,南部斯拉夫民族统一的梦想有了成真的可能。

1918年,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成立了“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1919年的《凡尔塞和约》承认并确定了该王国的主权和边界,是为第一南斯拉夫。1929年王国改名为南斯拉夫王国。

战火诞生 第二南斯拉夫

1941年4月6日,德意轴心国集团向南斯拉夫王国发动全面侵略。4月17日,王国军队战败投降,国王彼得二世流亡英国伦敦,第一南斯拉夫沦亡了。

在德国法西斯占领南斯拉夫后,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领导武装起义,开始了4年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游击战争。在二战中,南斯拉夫的游击战争是最大的敌后战场,它牵制和消灭了德国法西斯的大量有生力量,南共领导的游击队也发展到了80万人。1943年11月29日在波黑亚伊策市召开了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委员会会议,决定成立以铁托为首的临时政府———南斯拉夫全国解放委员会,在战后建立各民族平等的联邦共和国,剥夺的权利,禁止彼得国王重返南斯拉夫,授予铁托元帅军衔。

1945年5月,在苏联红军的支援下,南斯拉夫全境获得解放。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南斯拉夫人民承受了巨大的民族牺牲,4年中共牺牲了170万人,占当时南斯拉夫人口的11%。1945年11月29日,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1963年的新宪法又改国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铁托成为终身总统。新南斯拉夫按照民族平等的原则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马其顿和黑山6个自治共和国以及属于塞尔维亚共和国的科索沃、伏伊伏丁那两个自治省组成。

铁托领导的新南斯拉夫在国内实行社会主义工人自治制度,在国际上奉行不结盟政策。70和80年代的南斯拉夫在经济上曾获得很大成就,其国民生活水平在东欧一度居于领先水平,由于铁托本人在二战中建立起的崇高威望和南斯拉夫既不跟从苏联集团、也不依附西方集团的不结盟政策,使得南斯拉夫在国际舞台上也拥有较高的地位。

步履维艰 第三南斯拉夫

由于南斯拉夫各民族曾遭受不同大国的统治,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如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信仰东正教,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信仰天主教,而波黑的穆斯林族和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则信仰伊斯兰教,加上各列强历史上出于私利,经常在各民族中进行挑拨、制造争端,使得各民族之间存在不少矛盾。铁托逝世后,这些矛盾开始逐渐激化。

苏联东欧剧变也给南斯拉夫造成了巨大冲击。南斯拉夫统一的核心南共联盟也开始瓦解,各共和国的分离主义力量日益强大并逐渐控制了当地的政权。一九九一年,图季曼领导的克罗地亚以及斯洛文尼亚两共和国率先宣布独立。在南斯拉夫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的同时,西方国家出于意识形态和本身战略利益的考虑,决定不再支持南斯拉夫的统一。一九九二年一月,德国率先承认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独立,整个欧盟也步其后尘。一九九一年十一月,马其顿宣布独立。一九九二年四月,波黑又宣布独立。

鉴于新的局势,原南斯拉夫仅存的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于一九九二年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其面积和人口都只有原来的百分之四十左右,被称为“小南斯拉夫”或“第三南斯拉夫”。新的南联盟在成立伊始即面临困境。波黑爆发了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和穆斯林族之间的战争,南联盟和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米洛舍维奇被西方指责为进行“种族清洗”,受到经济制裁,国内经济日益衰退,外交上也极其困难。

一九九五年八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大规模空袭波黑塞族,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克罗地亚总统图季曼和波黑总统伊泽特贝戈维奇一起在美国签署了《代顿和平协议》,波黑内战终于基本平息。之后,西方又利用南联盟科索沃地区的阿尔巴尼亚少数民族与塞族之间的冲突,继续对南联盟施压,从一九九九年三月二十四日起开始对南联盟进行大规模轰炸,制造了欧洲自二战以来最大的人道主义灾难。

国旗:蓝、白、红是斯拉夫人喜爱的颜色。三色旗曾是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联合王国的国旗。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增加一枚黄边红五角星,象征人民自由解放。1992年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后,重新启用三色旗。

国歌:

《嗨,斯拉夫人》。 由波兰国歌所衍生, 一八三四年所作, 一九四五年正式定为南斯拉夫国歌

国花:

桃花。

说起南斯拉夫,三十岁以上的人也许都会哼上几句“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南斯拉夫影片《桥》曾经风靡一时,印象中那部战争题材的片子有着颇为轻松的风格,其主题曲《啊,朋友再见》则有点像咱们的《游击队歌》,表现军人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荣誉而战的视死如归的精神。另一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则使“萨拉热窝”这座南斯拉夫城市在中国有了相当的知名度。而且,当时南斯拉夫领袖铁托的名字我们也耳熟能详。

南斯拉夫[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盟]是一个国情极其复杂的联邦,其特点可归结为:

一个联邦国家;

二种拼音文字;

三种语言;

四个宗教;

五个主体民族;

六个共和国;

七条边界;

八个***;

九个政府。

这种国情的复杂性本身潜在着难以估量的矛盾,铁托在世时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并曾为此作了某种安排,但是,愿望不能代替现实,在他身后,矛盾激化,最终不可收拾——结局是南斯拉夫解体,一分为五。

2.最后的南斯拉夫

国名。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中部和西北部。南临亚得里亚海,陆疆与克罗地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为邻。面积10.2万平方公里。人口 1,057万(1989),主要有塞尔维亚人、黑山人、阿尔巴尼亚人、匈牙利人、罗马尼亚人和土耳其人等。通用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首都贝尔格莱德。境内多山,山地以北是多瑙河中游平原的一部分。主要河流有多瑙河、摩拉瓦河等,水力资源丰富。全境以大陆性温带阔叶林气候为主,沿海地带属地中海式气候,比较湿润。年降水量550-750毫米。铜、铅、锌等矿储量丰富,还有煤、铁等。公元六世纪,斯拉夫人开始越过喀尔巴阡山移居巴尔干半岛,七世纪发展为现代南斯拉夫各主要民族的祖先。九世纪起,陆续建立了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和马其顿等各民族的国家。十五世纪起,先后被土耳其和奥匈帝国统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崩溃,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1918年12月成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联合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 1941年4月被德、意法西斯占领。1941-1945年进行反法西斯民族。1945年11月29日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行联邦制,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马其顿、黑山6个共和国组成(面积合计 25.58万平方公里, 1983年人口2,285万)。1963年改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80年以后国内民族矛盾日趋激化,政治动荡,至1990年初执政党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联盟分裂瓦解。1991年6月起原南斯拉夫成员国中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马其顿4国先后脱离联邦,宣告独立。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议会通过了由塞尔维亚和黑山两共和国组成的新南斯拉夫,定名为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工业以机器制造、有色金属和冶炼、木材加工、食品加工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向日葵、甜菜和烟草等;园艺业和畜牧业较发达。出口农矿产品、船舶、皮革和烟草等。进口矿物燃料、机械、化工产品、钢铁和棉花等。主要城市有尼什、苏博蒂察、克拉古耶伐次、波德戈里察等。

1. 1918-1941

南斯拉夫始於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一日,由塞尔维亚(包含现今马其顿、黑山)、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三国组成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Kingdom of Serbs, Croats and Slovenes)。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一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加入。共六国组成。

一九二九年十月三日改名南斯拉夫王国(Kingdom of Yugoslavia)。

2. 1941-1945

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五年为二次大战期间,南斯拉夫遭德国、意大利入侵瓜分,南斯拉夫暂时瓦解。

3. 1945-1992

一九四五年第二次大战,铁托领军击退德、义,十一月二十九日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Federative People's Republic of Yugoslavia)。一九六三年四月七日,改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Socialist Federative Republic of Yugoslavia)。南斯拉夫的行政区重划为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马其顿、黑山、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六个各自独立的加盟共和国组成。 (就是恢复第一阶段时6 国组成的国家。)

4. 1992-2003

一九九一至一九九二年间,其中斯、克、马、波四国先后独立,南斯拉夫仅剩余黑、塞两加盟国。一九九二年四月二十七日,国号改为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Federal Republic of Yugoslavia)。

3.塞尔维亚和黑山

二○○三年二月四日,重定新宪法改国号为塞尔维亚和黑山(Serbia and Montenegro),「南斯拉夫」一词正式走入历史。

4.塞尔维亚

二○○六年六月三日,黑山宣布独立,同月五日塞尔维亚亦宣布独立,南斯拉夫联邦正式宣告完全解体;蒙、塞两国各自使用自己的国旗,南斯拉夫蓝白红横条三色旗亦成为历史旗帜。

南斯拉夫联邦正式宣告完全瓦解。地理上继承它旧时首都贝尔格莱德的现存国家为塞尔维亚。

2008年2月18日塞尔维亚自治省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

科索沃议会17日通过独立宣言后,阿富汗18日率先承认科索沃为独立国家,此后欧盟成员国法国、英国、德国和意大利4国外长先后宣布承认科索沃独立。美国18日也发表书面声明,宣布正式承认科索沃独立。

科索沃已经单方面宣布独立,但是,它很难在短时间内真正成为一个新的国家。一旦独立的狂喜情绪淡去,科索沃人所面对以及将继续面对的现实痛苦又将重新来袭:科索沃是欧洲最穷的地区之一,腐败问题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与阿尔巴尼亚合并更是几乎不可能,加入联合国的前景由于俄罗斯等的反对可能遥遥无期。在塞尔维亚,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塞尔维亚的版图就好像诺基亚手机——每年都有更小更新的版本推出。在塞尔维亚,反对科索沃独立的呼声随处可闻。

美国国际问题专家认为,科索沃很有可能得不到联合国的承认,无法自我管理,依赖于欧洲国家来维持秩序,依靠北约提供武装力量,这些都可能导致科索沃最终成为一个失败的国家。

国外评选出10个丑得哭的建筑,反而吸引了大批游客

俄军抢占的不是贝尔格莱德机场,而是斯利季奇机场(普里什蒂纳国际机场)。斯利季奇机场是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科索沃自治省境内,唯一的一座大型机场,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1999年3月24日至1999年6月10日,北约借口南联盟镇压科索沃境内的阿尔巴尼亚人,对南联盟发动了长达78天的空袭。国小力弱的南联盟无力对抗北约,最终不得不同意撤出在科索沃省内的驻军,将科索沃交由联合国维和部队代管。

所谓交给联合国代管,其实就是南联盟实质上放弃了科索沃的主权,这一结果无疑是北约对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瓦解的又一次成功。经过这一次瓦解后,前南斯拉夫共和国已经被肢解成了斯洛文尼亚、北马其顿、克罗地亚、波黑、南联盟、科索沃六块。

北约之所以对肢解南斯拉夫这么上心,是因为南斯拉夫是原华约阵营国家里,在苏联解体后唯一保持社会主义政体,并与俄罗斯维持着良好关系的国家。肢解南斯拉夫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削弱俄罗斯的国际影响力。

苏联解体后继承了苏联绝大部分遗产的俄罗斯,对于北约肢解南斯拉夫的目的是非常清楚的,然而苏联解体后的10年里,俄罗斯内忧外患不断国力下跌地非常厉害。俄罗斯眼看着自己的南斯拉夫老表被欺负却无力伸出援手,对此俄罗斯满心愤懑,一直想找一个机会发泄对北约的不满。但是受限于自己的国力,俄罗斯即使报复,也不能太过于得罪北约。

北约在迫使南联盟同意科索沃由联合国维和部队接管后,为了彰显自己的所谓正义性,便假惺惺地邀请俄罗斯也向科索沃派遣联合国维和部队。时任俄罗斯联邦安全委员会主席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敏锐地察觉到了这是一个为俄罗斯挽回一些颜面的机会。

由于之前的南斯拉夫内战,联合国向波黑派遣了联合国维和部队,俄罗斯也参与其中。就在科索额战争结束的第二天1999年6月11日深夜,由驻扎在波黑的俄罗斯伞兵第76空降师200名官兵搭乘的50辆军用车辆组成的车队,出现在了波黑与科索沃的边界。还没等边界哨卡里的美军反应过来,这支车队便强行闯过了哨卡直趋入了科索沃境内。

这支俄罗斯伞兵车队在指挥官阿列克谢率领下,7个小时里疾驰500公里,在北约还没能反应过来之前,他们就已经驶入了斯利季奇机场。进入机场的俄罗斯伞兵得到了驻守机场的塞尔维亚士兵地积极协助,因此得以迅速地控制了斯利季奇机场的各个要点。

北约派出地接管斯利季奇机场的军队是英国的第五空降旅,北约在获知俄罗斯伞兵进入斯利季奇机场消息后向第五空降旅下令,如果机场已经被俄罗斯人占领就把他们赶出去!

等英国的第五空降旅一路扫雷排除爆炸物赶到斯利季奇机场时,俄罗斯伞兵早已经在塞尔维亚军队的帮助下控制了整个机场好几个小时。虽然英军得到命令要将俄罗斯军队赶出机场,可是这个命令却没明确说可以用武力。

第五空降旅兵力比占据机场的俄军确实强大的多,可它的军官不愿意背锅,便向上峰请示具体该怎么行动,而上峰对此支支吾吾一直不肯给出明确的命令,于是英俄两军就在斯利季奇机场外对峙下来。最后根据协商,英军还是被俄军放进了斯利季奇机场,但是只能憋屈地待在一个角落里。

斯利季奇机场的控制权就此落入了俄军之手,俄军没少借自己控制斯利季奇机场之便卡北约的脖子。抢占斯利季奇机场行动,让俄罗斯自苏联解体以来从北约那里受得窝囊气,终于可以吐出来了一些。而作为这一行动的最高指挥者普京,在俄罗斯国内自然是获得了巨大的声望,1999年8月9日他被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任命为代总理,正式成为了叶利钦的接班人。

不过,俄军在斯利季奇机场的行动虽然漂亮,但是却并不能挽救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命运。2006年6月3日,在北约的一手操弄下,黑山与塞尔维亚分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解体,塞尔维亚失去了唯一的出海口。

科索沃人口和面积是多少?

1. 托瑞·维拉斯卡,米兰,意大利,在米兰市中心,这座26层的摩天大楼引人注目。托瑞维拉斯卡由BBPR建筑事务所在50年代后期设计,与城市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相冲突。在哥特式的教堂和精致的圆顶中,很多人会问,它在这里做什么?

2. 斯特拉塔,伦敦,英国,尽管这是世界上第一座内置风力涡轮机的建筑,但这座43层的住宅楼一直饱受批评。伦敦人注意到,安装在斯特拉塔顶部的三台风力涡轮机几乎不动,因为担心扰乱住在顶层公寓的居民,它们被关掉了。这座2010年建成的摩天大楼并不是一项环境创新,而只是一件碍眼的事。

3.澳大利亚悉尼蓝点塔,它建于1962年,位于悉尼北部,拥有144套公寓,共25层。虽然最初的计划是作为一系列住宅塔楼的一部分,但今天的蓝点塔孤零零地矗立在悉尼北部的海滨。由于塔高,许多人要求拆除它,但在1993年,它被列入了北悉尼议会的地方遗产名录。

4. 古根海姆博物馆,毕尔巴鄂,西班牙,这座由洛杉矶建筑师弗兰克·盖里于上世纪90年代末设计的另类建筑,由铬、金属、玻璃和石灰岩构成,立刻引起了轰动。最初,作为将当时的工业城市毕尔巴鄂改造为文化中心的计划的一部分,许多人对这座博物馆不寻常的设计感到失望。尽管有争议,但是位于毕尔巴鄂的内尔维昂河畔的这座博物馆确实起到了作用,吸引了2000多万游客。

5.德国柏林,这座塔高出1300英尺,最初用作德国城市的电视和无线电信号塔。然而,今天它更多的是一个 旅游 景点,每年有100万游客游览柏林全景。不管它的用途如何,费尔内斯海图姆很容易成为德国最高的建筑,也很难错过。

6. 科索沃国家图书馆,普里什蒂纳,科索沃共和国,这座图书馆由克罗地亚建筑师在80年代早期设计,其奇异的外观使它成为世界上最丑陋建筑的有力竞争者。科索沃国家图书馆覆盖着100个圆顶,完全包裹在金属渔网中,从周围的混凝土结构中脱颖而出。然而,它丑陋的外表并没有吓跑成群结队的游客。

7. 捷克布拉格兹科夫塔,另一座让人吐槽的建筑,这座城市的齐兹科夫塔高700多英尺,耸立在布拉格其他地方的天际之上。这座难看的建筑建于80年代末,是布拉格共产主义时代的产物,因此经常遭到当地人和游客的憎恨。

8. 美国纽约市威瑞森大厦,这座建于1976年的32层高的建筑,看起来是为了摧毁曼哈顿下城原本完美的天际线。

9. 法国巴黎蒙帕纳斯大厦,这座建筑于1973年完工,似乎是误把它丢在了巴黎。除了一些世界上最受好评的建筑外,这座700英尺高的办公大楼不太可能在灯光之城安家。它甚至被称为巴黎的丑小鸭。

10. 美国圣地亚哥盖泽尔图书馆,盖塞尔图书馆建于1970年,是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主楼。由威廉·佩雷拉设计,以纪念奥黛丽和西奥多·苏斯·盖泽尔。

科索沃面积10887km?,人口数200.07万。

科索沃:

位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上,东、北面为塞尔维亚,南临北马其顿,西南面为阿尔巴尼亚,西北面为黑山。科索沃最大城市为首府普里什蒂纳,科索沃的总面积10887平方公里。

截止到2019年2月,科索沃总人口数为2000000人。其中90%为阿尔巴尼亚族人,塞尔维亚族人、克罗地亚族人、土耳其族人和黑山族人不足10%。由于种族冲突等原因,大量少数民族(如塞尔维亚族)离开科索沃,使得阿族比例不断上升。